同时,SOLARZOOM新能源智库经调研了解到,四季度的需求较好(这也是行业普遍的认识)。
第五个话题,组件的机遇。笔者有话说:其实越往后写,越感觉吃力,毕竟我做光伏时间不长,加上自身学习和储备也不算太多。
我的要求是不求详尽,但求真实和有所得。三、组件价格震荡向下,基本保持稳定。7、组件制造门槛低,扩产容易,随便哪个企业都能扩产组件。个人认为目前组件企业大致分为两大阵型,第一阵型是隆基晶澳晶科,垂直一体化,横贯硅片,电池,组件三个环节。下游也具有广阔的空间,足够诞生几家优秀企业。
据了解,阿特斯在全球累计开发、建设、并网的太阳能电站已达5.6GW,电站项目储备已有 15.1GW,是海外第一大晶硅太阳能电站开发商。3、负债高,营收账款多,现金流差等等财务面的。核心优势之下,PERC技术开启快速迭代,市场占有率由2016年的10%提升至2019年的65%,而BSF占比则由2016年的80%降至2019年的31.5%。
据悉,TOPCon的优势在于,与现有PERC产线兼容度高,改造及运营成本较低,而HIT的优势则在于工艺简单仅4步,且电池量产效率较高,但HIT需要更换所有设备,投资成本约8~10亿元/GW。不仅仅是尚德,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唐旭辉介绍,疫情对企业都有影响,只是影响程度不同而已,第一季度主要是对供应链的影响,第二季度恢复正常,整体来说影响较小。6月24日,晶科、晶澳、隆基、阿特斯、潞安太阳能、润阳悦达、中宇光伏7家企业联合发起《关于建立光伏行业标准尺寸的联合倡议》,共推182mm即M10为大硅片标准尺寸。2020年光伏企业围绕TOPCon及HIT异质结的扩产计划接连不断。
而在刚刚结束的上海SNEC展会上,780W、800W组件已接连登场。时间拉回至2016年,在光伏领跑者及产业转型升级的推动下,PERC(钝化发射极及背表面)技术迅速掀起对主流传统铝背场(BSF)技术的挑战,彼时规模生产的BSF单晶电池及多晶电池的转换效率分别达19.8%和18.5%,使用PERC 技术则可将单、多晶电池的转换效率提升至20.5%和19%。
咨询机构PVInfoLink 统计数据显示,4~6月,多晶用硅料、多晶硅片、多晶电池片、多晶组件的降幅分别达32.6%、21.4%、13.2%、11.4%;单晶用硅料、单晶硅片(G1)、单晶电池片、单晶组件的降幅分别达 19.2%、23.9%、10.2%、9%。至此颇为神秘的18X最终统一为182mm。不过随着国产设备的成熟,HIT设备成本已降至5-7亿元/GW。从产线改造方面考量,166产线从硅片到电池、组件均可与原有产线即M2产线兼容,由此一经面世便吸引了众多跟随者,如硅片端隆基、赛维,电池端有晶澳、爱旭、通威、润阳悦达、潞安太阳能、唐山海泰等。
虽然我们竭尽全力保出货,尝试了各种方式,但影响肯定还是存在的。我必须承认疫情对我们的影响很大,在3月下旬之前,物流、供应、生产人员等因素对国内生产产生了影响,相信各企业都会遇到。行业稳步向上背后则是凶猛的技术迭代。3月底之后,我们主要的海外市场都相继出现问题。
TOPCon(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)电池技术,由德国弗劳恩霍夫太阳能系统研究所于2013年提出,目前电池效率世界记录为25.7%,效率极限可达28%以上。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,制造端,上半年多晶硅、硅片、电池片、组件产量分别同比上升32.3%、19%、15.7%、13.4%;应用端,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,上半年光伏新增装机容量达11.52GW,与去年同期(11.4GW)基本持平。
受此影响,从7月起,光伏产业链价格变更轨道,开启企稳甚至上涨渠道。更不幸的是,为保补贴名额而需要抢331和630的2019年结转竞价项目,因疫情影响而无法按时并网,部分项目不得不中途夭折。
在三大巨头看来,18X才是实现组件最高效率和功率的最优尺寸,基于18X硅片,晶澳、晶科、隆基的最新组件(72型)最高功率分别达545W、535W、540W,较210组件再次大跨步提升。而210产线,正如M12硅片刚刚推出时的行业主流评价颠覆,企业产线须全部推倒重来,新建产线的时间成本和投资成本让众多企业望而却步。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印荣方表示,过年期间的疫情主要在国内,3月以后转到海外,所以早期的挑战在供应上,后期问题在市场方面。7月新疆等地新冠疫情再次死灰复燃,城市管控升级之下,光伏电站现场施工再次受阻。不同于制造端的迅速复苏,今年下游电站建设注定风波不断。据某电站业主透露,为完成2020年的并网目标,2019年底便完成了部分项目的可研等准备工作,但原本的摩拳擦掌瞬间被疫情打乱。
2019年12月,东方日升率先发布基于210mm硅片的500W高效半片组件;2020年1月,爱旭科技义乌基地全球首发210mm高效太阳能电池,同时宣布5GW 210高效电池正式实现量产;2020年2月,天合光能全球首发采用210mm硅片的500W+至尊组件;2020年3月,东方日升、天合相继宣布500W组件量产在210组件推进之快令行业侧目之时,质疑之声相伴而起。不过,唐骏强调,随着5、6月逐步好转,并且全面追赶,今年仍会接近年初计划的出货目标。
HIT技术,据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统计,截至目前异质结电池、组件扩产规模超56GW。2018年下半年,颠覆传统的156.75mm(M2)尺寸,晶科主导推动158.75mm(G1)硅片;2019年6月隆基扛起166mm(M6)硅片大旗,紧接着8月中环砸出210mm(M12)硅片,开启市场尺寸混战。
更进一步,7月16日、7月23日,天合、东方日升相继推出基于210mm硅片的600W+组件,优化设计、封装技术的基础上,一举将光伏行业带入600W时代。7月初在莱茵TV质胜中国行业会议上,尚德新能源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总裁唐骏回忆了疫情之下的企业状态。
TOPCon、HIT就尺寸之争而言,业内人士评价尺寸仅仅是光伏产品的物理升级,而质变仍是电池技术迭代,是核心效率的提升。而当下行业最热门的技术之一当属尺寸。仅5月底以来水发集团、爱康等5家企业公布了超10GW的扩产计划。乘胜追击,2020年5月,晶澳、晶科、隆基三大组件具体纷纷推出基于18X硅片的组件
这显然远超过了投资商的投资测算边界。据光伏們了解,已经有部分组件企业选择了暂停产能,以应对近期的硅片及电池价格上涨所带来的影响。
据光伏們了解,在此前的市场报价中,爱旭电池价格一般比通威略高2-3分/瓦,但此次并没有跟随龙头定价幅度跟涨。目前五大四小电力央企的集采中,还有华能、华电尚未定标,按照产业链目前的变化情况,组件价格尚无法敲定,但进入9月份,大部分竞价项目即将即将进入组件供货周期,而产业链价格变化尚未明朗,这势必会影响今年竞价项目的并网时间。
预计在三季度末或四季度,供需压力平衡后,价格会回落,恢复甚至低于之前水平,钱晶补充道,对于专业设计院,在项目规划时,对于规格设定可适度开放一点,太僵硬的采购标准只能让垄断造成的涨价损失让下游企业承担。近日,继硅料价格跳涨之后,隆基、通威先后调涨了硅片与电池片的价格,其中隆基G1硅片报价3.1元/片,M6为3.25元/片,通威G1与M6电池片价格为0.97元/瓦,这一价格让下游直呼煎熬。
实际上,对于央企来说,并不是一味的只要完成年度目标,保收益也同样重要,收益率目标完成不了是要担责的,有行业人士表示,一方面,部分竞价项目本身就是冲着平价去的,一些补贴额度不到3分的项目,其实有没有补贴区别并不大,这些项目点并网时间本来就安排在明年;另一方面,央企也需要权衡项目收益率,如果达不到要求,一些项目可能会选择只装一部分,剩下的等明年再安装。尽管如此,投资商能接受的组件价格实际上也追不上产业链的价格涨幅。晶科能源副总裁钱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明确表示,对于已经签订的订单,晶科会重视对客户的承诺,但对于没有签订或者走完流程的订单,晶科也会将一部分压力传导至下游。国家电投对行业的变化了解的比较深入,这也是相对比较理智的解决办法,某组件企业销售表示,央企的项目不管投与不投,都需要有足够的理由,按照这样的时间节点进行报价,投资商可以权衡何时并网更有利于保障项目收益。
但光伏們也希望产业链可以从整个行业角度考虑,终端需求才是撑起整个行业的基础。在光伏們的采访中,数家预中标企业均表示,现在产业链价格变化,都在与业主进行实时的沟通,按照中标价格供货,基本是供多少赔多少,某中标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,现在组件企业跟业主也不应该是你死我活的状态,大家还是需要商量出一个合理的方案。
从商业规律来看,供需决定价格毋庸置疑。对策:议价、延期、更换组件规格面对产业链价格的大幅度上调,投资商基本接受与中标企业重新议价的选择。
部分项目其实可以适当延期,但个别省份对并网时间做出了严格限制,例如陕西省发文要求竞价项目必须年底前并网,否则未来两年不得参与省内项目开发,某央企相关负责人表示,也希望地方政府可以考虑行业实际情况,政策不能成为产业链涨价的助推剂。央企投资商:保任务还是保收益?这起源于新疆多晶硅企业事故的涨价,正在发展成今年光伏产业最大的黑天鹅,组件企业痛不欲生,投资企业更是欲哭无泪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